全国统一热线:

400-123-4657

banner图
bd新闻动态

bdxinwendongtai news

产品中心PRDUCTS

技术支持RECRUITMENT

    技术支持分售前技术支持和售后技术支持,售前技术支持是指在销售遇到无法解答的产品问题时,售前技术支持给予帮助;售后技术支持是指产品公司为其产品用户提供的售后服务的一种形式,帮助用户诊断并解决其在使用产品...
点击查看更多
bd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bd体育 > bd新闻动态

第一章 电子bd体育元件

2023-09-23 10:08:10

  青岛市研制生产电阻器始于1957年。是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试制出第一批1/2瓦碳膜电阻器。至1961年,生产1000只后停产。1961年5月,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青岛无线电厂前身)试制出碳膜电阻器。至1963年,总计生产了2.9万只后停产。1965年10月,市南区第八纺绳社(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前身)派人到北京综合元件厂学习生产工艺,并自制了简易生产设备。1966年12月,阻值范围为5.1欧姆至2兆欧姆,额定功率0.125瓦,最大工作电压150伏的碳膜电阻器试制成功,定型为RTX—0.125瓦。从此,青岛电阻器生产走上了专业化生产道路。

  1971年9月,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再次派人赴上海无线电十二厂学习小型精密线月,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后因上级规划定点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电阻器到1974年停产。1974年4月,青岛东方红无线号迁至芝泉路,并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自制了6台半自动电阻电焊机,使电阻器生产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半自动化生产,提高功效4倍。至年底,RTX—0.125瓦碳膜电阻器产量达269.49万只。翌年,年产量上升至419.4万只。1978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又研制出为电视机配套的RJX—0.125瓦金属膜电阻器。1979~1980年,购置了金属切削机床及专用自动设备20多台。各种电阻器产量从1978年的587万只增长到1981年的1135万只,万只成本从1978年的238.23元降到1981年的202.93元。

  1981年12月,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更名为青岛电子元件三厂。1982~1983年,全国家用电子整机出现滞销,受其影响,RTX—0.125瓦碳膜电阻器生产由1981年的近1000万只降至1983年的146.37万只。1984年RJX—0.125瓦金属膜电阻器停产。在此情况下,青岛电子元件三厂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1983年3月,试制成功用于稳定晶体管偏流的MF1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5月,试制成功适应温度-25℃~85℃、耐压3.3~27伏、额定功率0.5瓦、非线,用于微型电机中消除电气噪声的MYZ消噪声型环状压敏电阻。1985年,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青岛电子三厂停止了长达19年的RTX—0.125瓦碳膜电阻器的生产。MF1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也同时停止生产,转而集中力量生产MYZ消噪声型环状压敏电阻器,年生产能力已达300万只。

  电阻器是青岛市最早生产的电子元件,至1986年底,先后研制生产5个型号200多个规格,累计生产了各种电阻器7313.31万只,行销全国22个省市100多个厂家。

  电位器1965年11月,青岛四方无线电厂(青岛无线电厂前身)派人到上海无线电十二厂学习WTX—K小型电位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随即开始试制。1966年2月,青岛第一只电位器试制成功。6月,投入批量生产。至1971年,累计生产43.52万只。1972年,产品转由临清无线年,青岛第一木器厂试制出WTK型电位器。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5万只。1975年,青岛第一木器厂在继续生产了8.8万只后,将该产品交给青岛电位器厂生产。当年,青岛电位器厂产量达到15万只。1977年,产量上升到43万只;该厂还试制成功WTH型电位器,当年生产了1.7万只。1978~1981年,青岛电位器厂先后试制出WT、WT111、WH5和WH20A型等电位器新产品,产量连年大幅度上升,到1981年,达124.5万只,比1977年增长近两倍,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收音机出现滞销,继而电位器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当年从124.5万只下降到37.7万只,1985年降到29.7万只。1986年,随着电子琴、收录机和电风扇等电子产品社会需求量的增加,第四季度开始,电位器生产出现回升,WH20A型电位器年产量达27万只。

  青岛市从1965年开始试制生产电位器,先后有青岛无线电厂、青岛第一木器厂、青岛电位器厂3个单位批量生产过WTH、WTS—K、WTK、WT111、WH5、WH20A和WT七个型号的产品。到1986年,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电位器663.22万只(其中无线年,青岛电位器厂生产的WH20A型电位器,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瓷介电容器1965年8月,市南服务站开始研制瓷介电容器。该站组成了电容器研制小组(后成为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之一部分),并派员到上海无线月,研制小组以居民住房为厂房,在自制成功1台关键设备——烧结炉,并相应地解决了成型、被银、涂复、测试等工装设备的基础上,经过10多次实验,试制成功第一批电容量为1~4700微微法、适应温度为-55℃~125℃、耐压为63~500伏的瓷介电容器样品,定型为CCX—1,当年生产43376只。1967年,进一步调整扩大了生产用房,购置了设备。年底,电容器产量大幅度上升,达21.61万只。翌年,升至69.34万只。1970年突破百万只,达101万只。

  1971年,电容器市场供过于求。青岛瓷介电容器产量降至84万只。1972年,产量继续下降至25万只。1973年,青岛瓷介电容器生产开始回升。同年,由市南区投资38.9万元,新建1750平方米厂房竣工。1974~1976年,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月产能力由1975年的22万只提高到1976年的50万只,1976年还第一次打入香港市场,销售量达500万只。随着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发和普及,对瓷介电容器的品种规格和产量提出新的需求。1979年,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研制出CCX—D、CCDD等迭片瓷介电容器。1980年,瓷介电容器的产量达到了1092.86万只。1981年,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九名。

  1984年,CCX—D、CCDD型瓷介电容器停止生产。同年,又研制出电容量为1000~4700微微法、适用温度为-40℃~85℃、耐压为63伏的用于电子线型圆片穿心瓷介电容器和电容量为1000微微法、适用温度范围为-25℃~85℃、耐压为160伏的CC11型、CT11型两种圆片无引线年,青岛电子元件三厂投资9.13万美元从香港引进的一条年产3000万只瓷介电容器生产线倍。年底,各种型号瓷介电容器的年产量达到3002.46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到1986年,瓷介电容器从单一品种发展到五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累计产量达到13914.4万只,累计出口800万只。

  电解电容器青岛市生产电解电容器的第一个厂家为市北区工业局所属第二发制品厂。1970年,该厂试制并投产了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1972年底,市北区工业局决定由其所属青岛红卫元件厂(1980年11月改称青岛电子元件四厂)接产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当年第二发制品厂转给红卫元件厂工艺装配一套、专用设备18台及老炼架50台。此后,红卫元件厂派员赴济南无线电七厂学习了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立了有34人组成的电解电容器生产车间。1973年,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在青岛红卫元件厂试制成功,投入小批量试生产。1974年,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青岛红卫元件厂增添了碰焊机8台、开片机1台、铆片机3台和自制老炼架100台,生产车间人员增至76人。当年底,该厂生产的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计有20种规格,产量达50500只。到1977年,电解电容器车间人员增至150人,产品规格达105种,年产量上升为120.87万只。1978年,随着黑白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市场的不断扩大,2000微微法以上的大容量电解电容器需求量相应增加。青岛红卫元件厂派员赴上海无线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制造技术,着手试制并获得成功。有12个规格的CD13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相继投入批量生产。1978~1981年,是黑白电视机和中、高档收音机大发展的时期。电子元件制造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间,青岛红卫元件厂增加了测试设备5台,自制了卷片机4台、专用设备3台。同时,改进了生产工艺,将腐蚀工艺由手工腐蚀改为联动机械控制,提高工效40倍。1981年底,铝电解电容器年产量达到754万只。

  1982年,为适应国内电视机生产的需求,青岛电子元件四厂试制成功CD26型8个规格的铝电解电容器,使铝电解电容器达到了3个型号、125个规格。1983年,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市场萎缩,受其影响,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生产的CD系列电解电容器订货量大幅度减少,至年底产量降至39万只。次年,再度降至39万只。1984年,为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用汇10万美元,国内配套投资人民币10万元,引进设备27台(套),国内配套设备12台(套),与香港联发实业公司合作,进行来料加工,拟按日本工业《JIS—C5141—76》标准,生产耐压6.3~63伏,容量0.47~3300微微法铝电解电容器。是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生产的CD11、CD13和CD26三种型号的铝电解电容器在累计生产了2129万只后停产。1985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引进配套生产设备,当年底,试产产量达200万只。

  纸介电容器1970年,胶县印刷厂派员赴济南无线电厂及上海、常州电容器生产厂家学习电容器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始试制金属化纸介电容器。1972年,试制成功CJ40、CJ41两种型号,0.1微法/400伏、0.47微法/400伏和0.22微法/400伏三个规格的金属化纸介电容器,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74年,在行业归口中,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转由胶县无线年,胶县统一规划经济发展布局,又将胶县无线电材料厂生产的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转由胶县五金厂生产。1978年,胶县五金厂更名胶县电容器厂。是年,该厂形成年产20万只金属化纸介电容器的生产能力。1979年,胶县电容器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建厂房,增添了专用设备和人员,相继研制出使单相异步电动机产生较大转矩的CJS、CJ48两种型号电容器,1微法/500伏、1.2微法/500伏、1.5微法/500伏、8微法/400伏、14微法/400伏五种规格的电容器新产品。同时,为青岛电视机配套的CJ4型亦研制成功。是年,胶县电容器厂的电容器年产能力达50万只。

  1982年,胶县电容器厂对该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从以生产为收音机配套的CJ40、CJ41两种型号为主转向以生产为电风扇、洗衣机配套的CJS、CJ48两种型号为主。1984年,胶县电容器厂更名为青岛电容器厂。至1986年,青岛电容器厂生产金属化纸介电容器已形成年产90万只的生产能力;产品的成品率由96%~97%上升到98%~99%;历年累计产量达414万只。

  云母电容器1980年3~5月,青岛电子元件五厂两次派员赴上海无线电六厂考察学习,并开始设计制造年产400万只云母电容器生产线月,该厂生产线及配套设备调试完毕,开始试生产CY—0云母电容器,月产能力5万只。翌年,云母电容器形成CY—0、CY—1、CY—2、CY—3四个系列、160个规格。随着销售市场的扩大和各配套工序的完善,1982年,云母电容器的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只,当年生产597.1万只。

  1984年,国内家用电子整机市场对云母电容器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云母电容器大量积压。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在累计生产了1660.57万只后,停止生产。

  可变电容器1965年底,在青岛市组织的无线电会战中,青岛无线电厂接受了电子工业部属797厂的可变电容器产品,并于翌年5月试制成功青岛市第一只365微微法×2可变电容器。随后,投入批量生产。至1970年,在累计生产了1769只后,该产品转予青岛徽章厂(现青岛电子元件八厂)。青岛徽章厂接产后因利润甚微,未继续生产。

  拉杆天线年,主要从事拔丝铁条生产的青岛五金拔丝合作社(后为青岛市南异型管厂,现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在赴上海参观学习后,开始拉杆天线的试制。在缺少技术人员及专用设备等极为简陋的生产条件下,他们土法上马,当年7月试制第一支收音机拉杆天线月投入批量生产,年底生产1.1万支。

  年,在技术改造的同时,扩大厂房面积366平方米,并对工艺流程进行了合理布局。年底,拉杆天线万支,并开始逐年递增。1974年,达18.2万支。1975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开始接受出口任务。为了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信誉,天线生产的校直、下料、割丝等加工工序实现了单机自动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当年完成出口任务5.4万支,成为中国电子元件出口最早的产品之一。1978年,全国晶体管电视机生产开始得到发展。青岛市南异型管厂适时地从生产收音机天线为主转向生产电视机天线为主。为适应大量生产电视机天线的需要,职工群策群力研制成天线管加工自动联合机床,提高了拔管、簧片等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当年,TL型电视机用拉杆天线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981年突破百万支大关,达189万支,居全国领先地位。

  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于亢家庄建厂房7648平方米,1982年底迁至新厂生产。在产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青岛电子元件二厂重视提高产品质量,1982年制定了电视天线企业标准(后成为省标),自制了24台检测专用设备,保证了质量检测手段。并将原来的舌簧片改为凸点簧片,提高了天线的使用寿命;将原来的天线单层镀铬改为铜、镍、铬三层电镀工艺,增强了天线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电视机拉杆天线获质量三等奖及抗腐蚀能力优秀奖。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已形成年产500万支拉杆天线个省、市、自治区。自1975年拉杆天线万美元。

  通讯天线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参照上海无线电二厂提供的天线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开始研制通讯天线,相对增益(G)≥-3分贝,带宽≥±5%的便携式螺旋通讯天线%的吸盘式车载通讯天线,并分别定型为TLX—DOA和TXP—DOA。这两种通讯天线的技术参数与日本、联邦德国同类产品相当。 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又研制出固定台全向、定向两种新型通讯天线。

  电视共用天线月,青岛电唱机总厂以航天部第一设计院第十四研究所的技术转让为基础,试组装电视共用天线月,首批制出天线、放大器、混合器、分支器、分配器等器件,并鉴定合格。10月,开始用自己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至年底,共生产并代用户架设了电视共用天线年,针对部分器件技术参数低、调试难度大的问题,青岛电唱机总厂对共用天线中的高低频混合器、四频道带通滤波器和二、四频道混合器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使高低频混合器的插入电损耗从≤1.5分贝降低到≤1分贝,提高调试工作效率10倍以上。年底,生产并代用户架设40套。

  随着青岛电视台二十三频道的开通,青岛电唱机总厂适时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增添了BT—15扫频仪、BT—12扫频仪和电视信号发生器等仪器,开始研制“U”段共用天线系统。

  机械式调谐器随着电视机生产的发展,1975年,山东省电子工业局将全国联合设计的VHF甚高频调谐器的试制任务,下达给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当时为青岛接插件厂)。同年第三季度,研制出第一只样品,定型为KP12—2。之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模具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1977年8月,开始小批量生产。9月,参加了全国同行业评比会议,调谐器电器性能名列第三,机械性能居下游。年底,将用料聚碳酸脂改为聚甲醛,增强了耐磨性,提高了调谐器工作的稳定性。是年,年产量500只。1978年,进行了改型设计,改进了线路板的板面,将推入式微调改为磨擦式微调。5月,试制出新型样机,定型为KP12—3,进一步提高了输出增益,并达到了使用方便的目的。1979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大搞技术革新,制成钢丝自动弯曲模、动触骨架注射模、齿轮注射模等,大幅度地提高了功率,降低了产品成本。调谐器的产量从1978年的9100只提高到8.1万只,增长了7.9倍。单只成本从46.27元降至26.4元,下降42.7%。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视机的性能,1980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接受了UHF机械特高频调谐器的试制任务。1981年6月,试制出9只样机,定型为TJT—2。为解决KP12—3型甚高频调谐器与UHF机械特高频调谐器的配套使用,1982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将KP12—3型调谐器增加了UHF输入,定型为KP12—4。1983年,月产特高频调谐器2600只的简易生产流水线型生产工艺:将线路板焊接工艺的单人插板、单人焊接、一孔多脚改为一孔一脚流水插件、一次性浸焊;并通过线路板多点接地,采用了粗线型和小圈径电感,提高了电性能,定型为TJS—2A。该厂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两条VHF甚高频和两条UHF特高频生产流水线,使这两种型号的调谐器达到了年产30万只的能力。年底,VHF生产了24.15万只,UHF生产了14万只,单只成本分别从1983年的18元和15.25元下降至1985年15.52元和12.12元。在当年举行的全国第四届调谐器同行业评比中,UHF机械式特高频调谐器荣获二等奖。

  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开发了TJS2—A—38型火炬牌机械式甚高频调谐器和TJT—2—38型机械式特高频调谐器。6月,在全国鉴定会上通过鉴定。火炬牌机械式甚、特高频调谐器已累计生产190.51万只,为国内黑白电视机生产厂家所广泛采用。

  电子式调谐器1983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选定引进日本松下公司具有80年代初期水平的年生产能力30万只的ET17C型U/V一体化电子式调谐器生产线月,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在赴日本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与日本松下电子部品株式会社签订了引进电子式调谐器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合同,总用汇215万美元。1985年9月12日,后道工序SKD引进设备31台(套)连同国内配套的16台设备仪器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10月9日,中日双方进行了合格验收,当年生产电子调谐器5.02万只。

  1986年3月14日,引进的前道工序CKD生产设备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6月4日,中日双方检查验收合格。当年,生产电子调谐器18.39万只。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电子调谐器的结构件、电感元件、片状电阻、碳膜电阻、线年先后实现了国产化。这些国产化元、器件占电子调谐器元、器件总数的40%,占价格比的41%,为全部实现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年5月,青岛无线厂的QTX调幅中频变压器产品,次年形成生产能力,成为青岛市第一个批量生产中频变压器的企业。至1976年,为确保收音机产品生产,QTX中频变压器在累计生产90万只后停产。1979年8月,青岛半导体零件厂与香港宝利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引进中频变压器生产线万只中频变压器的补偿贸易合同,及为期两年的来料加工生产收录机同调频中频变压器的合同。12月,引进的42台绕线台扫频仪等安装完毕并开始试生产,当年生产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5万只。

  在对外加工的同时,1980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利用引进设备积极开展了内销加工业务。在当年生产的630万只中频变压器中,内销21.85万只。1980~1983年,共计生产外销中频变压器3308.4万只,内销中频变压器239.42万只。1983年,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通过省级定型鉴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现行国际标准,其中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与港商终止了补偿贸易合同。同时,进一步改进了产品的设计和性能,转而以内销为主。同年,研制出FM10型调频和AM10型调幅二体结构中频变压器。经改进,空载Q值由70提高至80,频率可调范围由±2%提高到±4%,绝缘性由10兆欧提到100兆欧,频率稳定性由±1%提高到±0.5%,电性能一致性从无偏差要求到有偏差要求±20%,这些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之首创。当年,生产FM10型和AM10型中频变压器216.05万只。1985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自制成功调幅中频变压器“扫频法”测试装置,改变了传统的“点频法”检测方式,保证了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效率3倍。是年,年产量上升至397.71万只。1986年,又同日本相模公司签订了月产25万只7型中频变压器塑料加工合同,并接受了日方赠送的高频Q表、扫频信号发生器各1台、频率计2台、示波器6台和入壳机2台。10月,7型中频变压器开始生产,当年生产25万只。同时,购进了60套卡具。1985年,国产收录机质量评比获一等奖的6个产品中,有3个产品(上海美多牌、上海牌、常州星球牌)采用青岛半导体零件厂生产的中频变压器。

  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自1979年开始生产中频变压器以来,至1986年底,累计总产量达5182.22万只,已形成调频、调幅,线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生产的FM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1968年,由青岛市南金口路街道服务站30余人组成的生产自救五金加工小组,开始试制音频变压器。试制成功5瓦、15瓦、25瓦输送变压器,年产量4000只。之后,音频变压器产量逐年增长。到1977年,年产量达15.79万只。1980年,在五金加工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南区海滨无线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由于收音机市场被迅速发展的收录机市场所替代,该厂生产的音频变压器滞销,产量降至最低点1800只。1983年,略有回升,增至1.56万只。1984~1986年,每年产量均在3000~8000只左右。青岛市南区海滨无线年开始投产音频变压器,到1986年,累计产量304.77万只。

  偏转线年,青岛电视机二分厂(现为青岛电子元件八厂),开始试制偏转线圈,在对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生产厂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自制了帧包机等关键设备。12月,试制成功适合12英寸电视机显像管尾径的偏转线年,经山东省电子例行实验站鉴定合格,发给合格证书。同年,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产量达18915只。

  年,为适应由苏联进口的一批显像管配套的需要,试制生产了5000只QPH—3104偏转线圈。同年,还试制生产了两种集成电路电视小偏转线圈,分别定型为QPH—3105和QRH—3106,年底,产量达2.48万只。1984年10月,由于企业调整,青岛电视机二分厂停止了为时3年的偏转线圈的生产,累计生产偏转线只。

  1982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决定研制声表面波滤波器。在派员赴航天工业部二十五所学习后,同年夏,726D4(或LSN37—H4)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试制成功。10月,通过省级鉴定,当年生产15827只。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在726D4型批量投产的基础上,1983年又研制出726F2(或LSN37—H2)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6月,通过省级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年底,两种型号的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总产量达32.4万只。1984年,总产量突破百万只,达到127万只。其中,726D4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于1983年和1984年,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与青岛电子元件三厂合并。同时,用汇21万美元从联邦德国、美国引进生产中频滤波器后工序关键设备18台,使年产能力达到250万只,居全国首位。当年底,产量达203万只。产品多为牡丹牌、凯歌牌和金星牌等名牌电视机所采用。

  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组织十几人试制成功8英寸舌簧扬声器,年产1万只,后停产。1966年青岛无线英寸舌簧扬声器,当年投入批量生产。在连续生产了9.99万只后于1968年停产。

  年10月,青岛市南异型管厂(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开始试制动圈式扬声器。该厂在派3人赴上海无线电十一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学习之后,在仅有1台C618车床和40平方米生产厂房的条件下,于翌年3月试制出第一批35只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300~3500赫兹的低音扬声器,产品定型为YD025—651。4月,在通过市级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8月,阻抗为16欧姆、频率范围分别为300~3500赫兹和200~4000赫兹的YD025—652型和YD05—1002型以及阻抗为8欧姆bd体育、频率范围为200~4000赫兹

  1971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又试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50~5500赫兹和阻抗16欧姆、频率范围150~5500赫兹的低音扬声器和5瓦、10瓦筒式高音扬声器,分别定型为YD1—1301、YD1—1302和YH—5、YH—10,并投入批量生产。年底,青岛日用五金一厂7.7英寸舌簧扬声器在累计生产了10万只后停产。1979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进一步研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分别为80~5500赫兹和60~6000赫

  兹的YD5—2501型和YD10—3001型两种低音扬声器。同年,该厂由市南区工业局转归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其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也开发出8英寸低音扬声器,投入生产。1980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扬声器车间由肥城路迁至亢家庄新址,生产场地面积由80平方米扩大到400平方米,建有两条扬声器生产流水线。年底,各种扬声器产量达到41.47万只。同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试制出5×7英寸椭圆扬声器,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1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又试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6000赫兹的YD2—1651型低音和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0~15000赫兹的YD3—1型高频扬声器。是年,扬声器产量达52.86万只,是为历史最高年产量。1982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产量减至13.62万只。青岛日用五金一厂的8英寸低音扬声器停止生产。为适应市场变化,青岛电子元件二厂积极研制开发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60~5000赫兹的YD5—2001型低音扬声器和YZ1.5—1、YZ5—1、YZ8—1型音箱。1983年,该厂又开发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0~16000赫兹的YG2—1型高频扬声器。至此,扬声器的品种已增至14个。但新品种的增加未能使萧条的扬声器市场好转,扬声器产量仍急剧下降,至年底,产量降至3.73万只。1984年,再度降至720只,是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扬声器停止生产。至此,青岛日用五金一厂便为青岛市扬声器唯一生产厂家,继续生产25瓦筒式高音扬声器。至1986年底,这一品种的扬声器累计生产15万只。

  年,四机部会同青岛市人民委员会领导在对青岛南华小五金厂(1965年改称青岛接插件厂,1980年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一厂)考察之后,确定该厂试制生产接插件。当年,接受了为法国进口之印刷线系列插座和KB波段开关的试制任务。青岛接插件厂在派员赴上海无线台脚踏冲床,新建了电镀室。经8个月的试制,1966年6月试制成功CY1型插座样品。在通过省级鉴定后,CY1—7K、20K、30K三种规格投入批量生产。同年7月,另一种DY401型印刷机电路板插座开始研制。1967年,长方形、横排调档的KB波段开关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其型号有KB—1、KB—2。

  ~1971年,CY401型印刷电路板插座之7线线线种规格的产品相继试制成功,先后投入批量生产。同期试制成功的2CY25E印刷电路板插座和KZX型(6种规格)、KZX—1型(47种规格)的旋转式小型胶纸板波段开关,也一并投入生产。

  年,青岛接插件厂从南仲家洼迁至上清路12号新址,设备由25台增至32台,生产场地面积由300平方米增至2435平方米。同时,自制了簧片自动弯曲机、半空心铆钉机、绕簧机等专用设备,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同年,又将接插件基座由电木粉压制件改为聚碳酸脂注射件,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1975年,在四机部召开的全国接插件绕接技术座谈会上,确定由青岛接插件厂试制绕接印刷电路插座。该厂技术人员克服了簧片装配等工艺中的种种困难,于翌年第一季度试制成功并投产了间距3毫米、厚度1.5±0.13毫米的CY301—72SD型绕接插座。1977年,该厂又试制成功并投产了间距2.54毫米、厚度1.5±0.13毫米的CY254—86SD型绕接插座。同年,市南区属无线电元件一厂(青岛电子元件七厂前身)接产青岛接插件厂的接插件产品,开始生产KZX型波段开关bd体育。至此,青岛生产接插件的厂家增至2个。1980年,黄岛无线电元件厂(后改称青岛电子元件六厂)开始生产TX型同心插头座及STZ型、DYT型电源插头座等接插件产品。当年生产68.5万只。是年,青岛接插件生产厂家发展到3个。

  年5月,青岛晶体元件厂到上海中国唱片厂学习制造工艺和技术。同时,自制了拾音器生产专用设备30台。9月试制出206型拾音器样品,当年生产27万套。

  年,由于生产厂家迅速发展,加上录音机生产的兴起,拾音器生产开始受到影响,当年生产31.4万套。之后逐年下降,1981年生产22.8万套,1982年只生产音臂(没有唱头)8.3万支。1983年,青岛晶体元件厂开始研制生产JYT—S—1型立体声拾音器,当年生产2万套之后没有继续生产。

  青岛市研制生产电阻器始于1957年。是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试制出第一批1/2瓦碳膜电阻器。至1961年,生产1000只后停产。1961年5月,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青岛无线电厂前身)试制出碳膜电阻器。至1963年,总计生产了2.9万只后停产。1965年10月,市南区第八纺绳社(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前身)派人到北京综合元件厂学习生产工艺,并自制了简易生产设备。1966年12月,阻值范围为5.1欧姆至2兆欧姆,额定功率0.125瓦,最大工作电压150伏的碳膜电阻器试制成功,定型为RTX—0.125瓦。从此,青岛电阻器生产走上了专业化生产道路。

  bd体育

  年9月,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再次派人赴上海无线电十二厂学习小型精密线月,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后因上级规划定点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电阻器到1974年停产。1974年4月,青岛东方红无线号迁至芝泉路,并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自制了6台半自动电阻电焊机,使电阻器生产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半自动化生产,提高功效4倍。至年底,RTX—0.125瓦碳膜电阻器产量达269.49万只。翌年,年产量上升至419.4万只。1978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又研制出为电视机配套的RJX—0.125瓦金属膜电阻器。1979~1980年,购置了金属切削机床及专用自动设备20多台。各种电阻器产量从1978年的587万只增长到1981年的1135万只,万只成本从1978年的238.23元降到1981年的202.93元。

  降至1983年的146.37万只。1984年RJX—0.125瓦金属膜电阻器停产。在此情况下,青岛电子元件三厂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1983年3月,试制成功用于稳定晶体管偏流的MF1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5月,试制成功适应温度-25℃~85℃、耐压3.3~27伏、额定功率0.5瓦、非线,用于微型电机中消除电气噪声的MYZ消噪声型环状压敏电阻。1985年,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青岛电子三厂停止了长达19年的RTX—0.125瓦碳膜电阻器的生产。MF1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也同时停止生产,转而集中力量生产MYZ消噪声型环状压敏电阻器,年生产能力已达300万只电子元件。电阻器是青岛市最早生产的电子元件,至1986年底,先后研制生产5个型号200多个规格,累计生产了各种电阻器7313.31万只,行销全国22个省市100多个厂家。电位器1965

  年11月,青岛四方无线电厂(青岛无线电厂前身)派人到上海无线电十二厂学习WTX—K小型电位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随即开始试制。1966年2月,青岛第一只电位器试制成功。6月,投入批量生产。至1971年,累计生产43.52万只。1972年,产品转由临清无线年,青岛第一木器厂试制出WTK型电位器bd体育。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5万只。1975年,青岛第一木器厂在继续生产了8.8万只后,将该产品交给青岛电位器厂生产。当年,青岛电位器厂产量达到15万只。1977年,产量上升到43万只;该厂还试制成功WTH型电位器,当年生产了1.7万只。1978~1981年,青岛电位器厂先后试制出WT、WT111、WH5和WH20A型等电位器新产品,产量连年大幅度上升,到1981年,达124.5万只,比1977年增长近两倍,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收音机出现滞销,继而电位器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当年从124.5万只下降到37.7万只,1985年降到29.7万只。1986年,随着电子琴、收录机和电风扇等电子产品社会需求量的增加,第四季度开始,电位器生产出现回升,WH20A型电位器年产量达27万只。

  青岛市从1965年开始试制生产电位器,先后有青岛无线电厂、青岛第一木器厂、青岛电位器厂3个单位批量生产过WTH、WTS—K、WTK、WT111、WH5、WH20A和WT七个型号的产品。到1986年,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电位器663.22万只(其中无线年,青岛电位器厂生产的WH20A型电位器,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1965年8月,市南服务站开始研制瓷介电容器。该站组成了电容器研制小组(后成为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之一部分),并派员到上海无线月,研制小组以居民住房为厂房,在自制成功1台关键设备——烧结炉,并相应地解决了成型、被银、涂复、测试等工装设备的基础上,经过10多次实验,试制成功第一批电容量为1~4700微微法、适应温度为-55℃~125℃、耐压为63~500伏的瓷介电容器样品,定型为CCX—1,当年生产43376只。1967年,进一步调整扩大了生产用房,购置了设备。年底,电容器产量大幅度上升,达21.61万只。翌年,升至69.34万只。1970年突破百万只,达101万只。

  年,电容器市场供过于求。青岛瓷介电容器产量降至84万只。1972年,产量继续下降至25万只。1973年,青岛瓷介电容器生产开始回升。同年,由市南区投资38.9万元,新建1750平方米厂房竣工。1974~1976年,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月产能力由1975年的22万只提高到1976年的50万只,1976年还第一次打入香港市场,销售量达500万只。随着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发和普及,对瓷介电容器的品种规格和产量提出新的需求。1979年,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研制出CCX—D、CCDD等迭片瓷介电容器。1980年,瓷介电容器的产量达到了1092.86万只。

  1984年,CCX—D、CCDD型瓷介电容器停止生产。同年,又研制出电容量为1000~4700微微法、适用温度为-40℃~85℃、耐压为63伏的用于电子线型圆片穿心瓷介电容器和电容量为1000微微法、适用温度范围为-25℃~85℃、耐压为160伏的CC11型、CT11型两种圆片无引线年,青岛电子元件三厂投资9.13万美元从香港引进的一条年产3000万只瓷介电容器生产线倍。年底,各种型号瓷介电容器的年产量达到3002.46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到1986年,瓷介电容器从单一品种发展到五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累计产量达到13914.4万只,累计出口800万只。电解电容器

  青岛市生产电解电容器的第一个厂家为市北区工业局所属第二发制品厂。1970年,该厂试制并投产了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1972年底,市北区工业局决定由其所属青岛红卫元件厂(1980年11月改称青岛电子元件四厂)接产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当年第二发制品厂转给红卫元件厂工艺装配一套、专用设备18台及老炼架50台。此后,红卫元件厂派员赴济南无线电七厂学习了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立了有34人组成的电解电容器生产车间。1973年,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在青岛红卫元件厂试制成功,投入小批量试生产。1974年,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青岛红卫元件厂增添了碰焊机8台、开片机1台、铆片机3台和自制老炼架100台,生产车间人员增至76人。当年底,该厂生产的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计有20种规格,产量达50500只。到1977年,电解电容器车间人员增至150人,产品规格达105种,年产量上升为120.87万只。1978年,随着黑白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市场的不断扩大,2000微微法以上的大容量电解电容器需求量相应增加。青岛红卫元件厂派员赴上海无线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制造技术,着手试制并获得成功。有12个规格的CD13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相继投入批量生产。1978~1981年,是黑白电视机和中、高档收音机大发展的时期。电子元件制造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间,青岛红卫元件厂增加了测试设备5台,自制了卷片机4台、专用设备3台。同时,改进了生产工艺,将腐蚀工艺由手工腐蚀改为联动机械控制,提高工效40倍。1981年底,铝电解电容器年产量达到754万只。

  年,为适应国内电视机生产的需求,青岛电子元件四厂试制成功CD26型8个规格的铝电解电容器,使铝电解电容器达到了3个型号、125个规格。1983年,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市场萎缩,受其影响,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生产的CD系列电解电容器订货量大幅度减少,至年底产量降至39万只。次年,再度降至39万只。1984年,为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用汇10万美元,国内配套投资人民币10万元,引进设备27台(套),国内配套设备12台(套),与香港联发实业公司合作,进行来料加工,拟按日本工业《JIS—C5141—76》标准,生产耐压6.3~63伏,容量0.47~3300微微法铝电解电容器。是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生产的CD11bd体育、CD13和CD26三种型号的铝电解电容器在累计生产了2129万只后停产。1985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引进配套生产设备,当年底,试产产量达200万只。

  1970年,胶县印刷厂派员赴济南无线电厂及上海、常州电容器生产厂家学习电容器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始试制金属化纸介电容器。1972年,试制成功CJ40、CJ41两种型号,0.1微法/400伏、0.47微法/400伏和0.22微法/400伏三个规格的金属化纸介电容器,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74年,在行业归口中,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转由胶县无线年,胶县统一规划经济发展布局,又将胶县无线电材料厂生产的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转由胶县五金厂生产。1978年,胶县五金厂更名胶县电容器厂。是年,该厂形成年产20万只金属化纸介电容器的生产能力。1979年,胶县电容器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建厂房,增添了专用设备和人员,相继研制出使单相异步电动机产生较大转矩的CJS、CJ48两种型号电容器,1微法/500伏、1.2微法/500伏、1.5微法/500伏、8微法/400伏、14微法/400伏五种规格的电容器新产品。同时,为青岛电视机配套的CJ4型亦研制成功。是年,胶县电容器厂的电容器年产能力达50万只。

  年,胶县电容器厂对该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从以生产为收音机配套的CJ40、CJ41两种型号为主转向以生产为电风扇、洗衣机配套的CJS、CJ48两种型号为主。1984年,胶县电容器厂更名为青岛电容器厂。至1986年,青岛电容器厂生产金属化纸介电容器已形成年产90万只的生产能力;产品的成品率由96%~97%上升到98%~99%;历年累计产量达414万只。

  1980年3~5月,青岛电子元件五厂两次派员赴上海无线电六厂考察学习,并开始设计制造年产400万只云母电容器生产线月,该厂生产线及配套设备调试完毕,开始试生产CY—0云母电容器,月产能力5万只。翌年,云母电容器形成CY—0、CY—1、CY—2、CY—3四个系列、160个规格。随着销售市场的扩大和各配套工序的完善,1982年,云母电容器的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只,当年生产597.1万只。

  1965年底,在青岛市组织的无线电会战中,青岛无线电厂接受了电子工业部属797厂的可变电容器产品,并于翌年5月试制成功青岛市第一只365微微法×2可变电容器。随后,投入批量生产。至1970年,在累计生产了1769只后,该产品转予青岛徽章厂(现青岛电子元件八厂)。青岛徽章厂接产后因利润甚微,未继续生产。

  拉杆天线年,主要从事拔丝铁条生产的青岛五金拔丝合作社(后为青岛市南异型管厂,现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在赴上海参观学习后,开始拉杆天线的试制。在缺少技术人员及专用设备等极为简陋的生产条件下,他们土法上马,当年7月试制第一支收音机拉杆天线月投入批量生产,年底生产1.1万支。

  1970年,在技术改造的同时,扩大厂房面积366平方米,并对工艺流程进行了合理布局。年底,拉杆天线万支,并开始逐年递增。1974年,达18.2万支。1975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开始接受出口任务。为了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信誉,天线生产的校直、下料、割丝等加工工序实现了单机自动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当年完成出口任务5.4万支,成为中国电子元件出口最早的产品之一。1978年,全国晶体管电视机生产开始得到发展。青岛市南异型管厂适时地从生产收音机天线为主转向生产电视机天线为主。为适应大量生产电视机天线的需要,职工群策群力研制成天线管加工自动联合机床,提高了拔管、簧片等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当年,TL型电视机用拉杆天线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981年突破百万支大关,达189万支,居全国领先地位。

  ,1982年底迁至新厂生产。在产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青岛电子元件二厂重视提高产品质量,1982年制定了电视天线企业标准(后成为省标),自制了24台检测专用设备,保证了质量检测手段。并将原来的舌簧片改为凸点簧片,提高了天线的使用寿命;将原来的天线单层镀铬改为铜、镍、铬三层电镀工艺,增强了天线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电视机拉杆天线获质量三等奖及抗腐蚀能力优秀奖。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已形成年产500万支拉杆天线个省、市、自治区。自1975年拉杆天线万美元。通讯天线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参照上海无线电二厂提供的天线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开始研制通讯天线,相对增益(G)≥-3分贝,带宽≥±5%的便携式螺旋通讯天线%的吸盘式车载通讯天线,并分别定型为TLX—DOA和TXP—DOA。这两种通讯天线的技术参数与日本、联邦德国同类产品相当。 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又研制出固定台全向、定向两种新型通讯天线。电视共用天线月,青岛电唱机总厂以航天部第一设计院第十四研究所的技术转让为基础,试组装电视共用天线月,首批制出天线、放大器、混合器、分支器、分配器等器件,并鉴定合格。10月,开始用自己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至年底,共生产并代用户架设了电视共用天线年,针对部分器件技术参数低、调试难度大的问题,青岛电唱机总厂对共用天线中的高低频混合器、四频道带通滤波器和二、四频道混合器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使高低频混合器的插入电损耗从≤1.5分贝降低到≤1分贝,提高调试工作效率10倍以上。年底,生产并代用户架设40套。随着青岛电视台二十三频道的开通,青岛电唱机总厂适时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增添了BT—15扫频仪、BT—12扫频仪和电视信号发生器等仪器,开始研制“U”段共用天线系统。

  随着电视机生产的发展,1975年,山东省电子工业局将全国联合设计的VHF甚高频调谐器的试制任务,下达给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当时为青岛接插件厂)。同年第三季度,研制出第一只样品,定型为KP12—2。之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模具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1977年8月,开始小批量生产。9月,参加了全国同行业评比会议,调谐器电器性能名列第三,机械性能居下游。年底,将用料聚碳酸脂改为聚甲醛,增强了耐磨性,提高了调谐器工作的稳定性。是年,年产量500只。1978年,进行了改型设计,改进了线路板的板面,将推入式微调改为磨擦式微调。5月,试制出新型样机,定型为KP12—3,进一步提高了输出增益,并达到了使用方便的目的。1979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大搞技术革新,制成钢丝自动弯曲模、动触骨架注射模、齿轮注射模等,大幅度地提高了功率,降低了产品成本。调谐器的产量从1978年的9100只提高到8.1万只,增长了7.9倍。单只成本从46.27元降至26.4元,下降42.7%。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视机的性能,1980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接受了UHF机械特高频调谐器的试制任务。1981年6月,试制出9只样机,定型为TJT—2。为解决KP12—3型甚高频调谐器与UHF机械特高频调谐器的配套使用,1982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将KP12—3型调谐器增加了UHF输入,定型为KP12—4。1983年,月产特高频调谐器2600只的简易生产流水线型生产工艺:将线路板焊接工艺的单人插板、单人焊接、一孔多脚改为一孔一脚流水插件、一次性浸焊;并通过线路板多点接地,采用了粗线型和小圈径电感,提高了电性能,定型为TJS—2A。该厂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两条VHF甚高频和两条UHF特高频生产流水线,使这两种型号的调谐器达到了年产30万只的能力。年底,VHF生产了24.15万只,UHF生产了14万只,单只成本分别从1983年的18元和15.25元下降至1985年15.52元和12.12元。在当年举行的全国第四届调谐器同行业评比中,UHF机械式特高频调谐器荣获二等奖。

  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开发了TJS2—A—38型火炬牌机械式甚高频调谐器和TJT—2—38型机械式特高频调谐器。6月,在全国鉴定会上通过鉴定。火炬牌机械式甚、特高频调谐器已累计生产190.51万只,为国内黑白电视机生产厂家所广泛采用。

  电子式调谐器1983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选定引进日本松下公司具有80年代初期水平的年生产能力30万只的ET17C型U/V一体化电子式调谐器生产线月,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在赴日本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与日本松下电子部品株式会社签订了引进电子式调谐器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合同,总用汇215万美元。1985年9月12日,后道工序SKD引进设备31台(套)连同国内配套的16台设备仪器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10月9日,中日双方进行了合格验收,当年生产电子调谐器5.02万只。

  年3月14日,引进的前道工序CKD生产设备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6月4日,中日双方检查验收合格。当年,生产电子调谐器18.39万只。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电子调谐器的结构件、电感元件、片状电阻、碳膜电阻、线年先后实现了国产化。这些国产化元、器件占电子调谐器元、器件总数的40%,占价格比的41%,为全部实现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年5月,青岛无线厂的QTX调幅中频变压器产品,次年形成生产能力,成为青岛市第一个批量生产中频变压器的企业。至1976年,为确保收音机产品生产,QTX中频变压器在累计生产90万只后停产。1979年8月,青岛半导体零件厂与香港宝利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引进中频变压器生产线万只中频变压器的补偿贸易合同,及为期两年的来料加工生产收录机同调频中频变压器的合同。12月,引进的42台绕线台扫频仪等安装完毕并开始试生产,当年生产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5万只。

  在对外加工的同时,1980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利用引进设备积极开展了内销加工业务。在当年生产的630万只中频变压器中,内销21.85万只。1980~1983年,共计生产外销中频变压器3308.4万只,内销中频变压器239.42万只。1983年,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通过省级定型鉴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现行国际标准,其中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与港商终止了补偿贸易合同。同时,进一步改进了产品的设计和性能,转而以内销为主。同年,研制出FM10型调频和AM10型调幅二体结构中频变压器。经改进,空载Q值由70提高至80,频率可调范围由±2%提高到±4%,绝缘性由10兆欧提到100兆欧,频率稳定性由±1%提高到±0.5%,电性能一致性从无偏差要求到有偏差要求±20%,这些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之首创。当年,生产FM10型和AM10型中频变压器216.05万只。1985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自制成功调幅中频变压器“扫频法”测试装置,改变了传统的“点频法”检测方式,保证了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效率3倍。是年,年产量上升至397.71万只。1986年,又同日本相模公司签订了月产25万只7型中频变压器塑料加工合同,并接受了日方赠送的高频Q表、扫频信号发生器各1台、频率计2台、示波器6台和入壳机2台。10月,7型中频变压器开始生产,当年生产25万只。同时,购进了60套卡具。1985年,国产收录机质量评比获一等奖的6个产品中,有3个产品(上海美多牌、上海牌、常州星球牌)采用青岛半导体零件厂生产的中频变压器。

  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自1979年开始生产中频变压器以来,至1986年底,累计总产量达5182.22万只,已形成调频、调幅,线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生产的FM10型调频中频变压器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1968年,由青岛市南金口路街道服务站30余人组成的生产自救五金加工小组,开始试制音频变压器。试制成功5瓦、15瓦、25瓦输送变压器,年产量4000只。之后,音频变压器产量逐年增长。到1977年,年产量达15.79万只。1980年,在五金加工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南区海滨无线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由于收音机市场被迅速发展的收录机市场所替代,该厂生产的音频变压器滞销,产量降至最低点1800只。1983年,略有回升,增至1.56万只。1984~1986年,每年产量均在3000~8000只左右。青岛市南区海滨无线年开始投产音频变压器,到1986年,累计产量304.77万只。

  偏转线年,青岛电视机二分厂(现为青岛电子元件八厂),开始试制偏转线圈,在对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生产厂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自制了帧包机等关键设备。12月,试制成功适合12英寸电视机显像管尾径的偏转线年,经山东省电子例行实验站鉴定合格,发给合格证书。同年,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产量达18915只。

  年,为适应由苏联进口的一批显像管配套的需要,试制生产了5000只QPH—3104偏转线圈。同年,还试制生产了两种集成电路电视小偏转线圈,分别定型为QPH—3105和QRH—3106,年底,产量达2.48万只。1984年10月,由于企业调整,青岛电视机二分厂停止了为时3年的偏转线圈的生产,累计生产偏转线只。

  滤波器1982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决定研制声表面波滤波器。在派员赴航天工业部二十五所学习后,同年夏,726D4(或LSN37—H4)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试制成功。10月,通过省级鉴定,当年生产15827只。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在726D4型批量投产的基础上,1983年又研制出726F2(或LSN37—H2)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6月,通过省级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年底,两种型号的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总产量达32.4万只。1984年,总产量突破百万只,达到127万只。其中,726D4型声表面波中频滤波器于1983年和1984年,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二厂与青岛电子元件三厂合并。同时,用汇21万美元从联邦德国、美国引进生产中频滤波器后工序关键设备18台,使年产能力达到250万只,居全国首位。当年底,产量达203万只。产品多为牡丹牌、凯歌牌和金星牌等名牌电视机所采用。

  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组织十几人试制成功8英寸舌簧扬声器,年产1万只,后停产。1966年青岛无线英寸舌簧扬声器,当年投入批量生产。在连续生产了9.99万只后于1968年停产。

  年10月,青岛市南异型管厂(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开始试制动圈式扬声器。该厂在派3人赴上海无线电十一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学习之后,在仅有1台C618车床和40平方米生产厂房的条件下,于翌年3月试制出第一批35只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300~3500赫兹的低音扬声器,产品定型为YD025—651。4月,在通过市级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8月,阻抗为16欧姆、频率范围分别为300~3500赫兹和200~4000赫兹的YD025—652型和YD05—1002型以及阻抗为8欧姆、频率范围为200~4000赫兹

  的YD05—1001型的扬声器新产品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四种型号的扬声器产量为1.4万只。1969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开始试制扬声器产品,并于同年试制出7.7英寸舌簧扬声器和25瓦筒式高音扬声器。至此,青岛扬声器专业生产厂家增为2个。

  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又试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50~5500赫兹和阻抗16欧姆、频率范围150~5500赫兹的低音扬声器和5瓦、10瓦筒式高音扬声器,分别定型为YD1—1301、YD1—1302和YH—5、YH—10,并投入批量生产。年底,青岛日用五金一厂7.7英寸舌簧扬声器在累计生产了10万只后停产。1979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进一步研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分别为80~5500赫兹和60~6000赫

  兹的YD5—2501型和YD10—3001型两种低音扬声器。同年,该厂由市南区工业局转归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其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也开发出8英寸低音扬声器,投入生产。1980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扬声器车间由肥城路迁至亢家庄新址,生产场地面积由80平方米扩大到400平方米,建有两条扬声器生产流水线。年底,各种扬声器产量达到41.47万只。同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试制出5×7英寸椭圆扬声器,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1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又试制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6000赫兹的YD2—1651型低音和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0~15000赫兹的YD3—1型高频扬声器。是年,扬声器产量达52.86万只,是为历史最高年产量。1982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产量减至13.62万只。青岛日用五金一厂的8英寸低音扬声器停止生产。为适应市场变化,青岛电子元件二厂积极研制开发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60~5000赫兹的YD5—2001型低音扬声器和YZ1.5—1、YZ5—1、YZ8—1型音箱。1983年,该厂又开发出阻抗8欧姆、频率范围1000~16000赫兹的YG2—1型高频扬声器电子元件。至此,扬声器的品种已增至14个。但新品种的增加未能使萧条的扬声器市场好转,扬声器产量仍急剧下降,至年底,产量降至3.73万只。1984年,再度降至720只,是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扬声器停止生产。至此,青岛日用五金一厂便为青岛市扬声器唯一生产厂家,继续生产25瓦筒式高音扬声器。至1986年底,这一品种的扬声器累计生产15万只。

  年,四机部会同青岛市人民委员会领导在对青岛南华小五金厂(1965年改称青岛接插件厂,1980年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一厂)考察之后,确定该厂试制生产接插件。当年,接受了为法国进口之印刷线系列插座和KB波段开关的试制任务。青岛接插件厂在派员赴上海无线台脚踏冲床,新建了电镀室。经8个月的试制,1966年6月试制成功CY1型插座样品。在通过省级鉴定后,CY1—7K、20K、30K三种规格投入批量生产。同年7月,另一种DY401型印刷机电路板插座开始研制。1967年,长方形、横排调档的KB波段开关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其型号有KB—1、KB—2。

  ~1971年,CY401型印刷电路板插座之7线线线种规格的产品相继试制成功,先后投入批量生产。同期试制成功的2CY25E印刷电路板插座和KZX型(6种规格)、KZX—1型(47种规格)的旋转式小型胶纸板波段开关,也一并投入生产。

  1973年,青岛接插件厂从南仲家洼迁至上清路12号新址,设备由25台增至32台,生产场地面积由300平方米增至2435平方米。同时,自制了簧片自动弯曲机、半空心铆钉机、绕簧机等专用设备,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同年,又将接插件基座由电木粉压制件改为聚碳酸脂注射件,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1975年,在四机部召开的全国接插件绕接技术座谈会上,确定由青岛接插件厂试制绕接印刷电路插座。该厂技术人员克服了簧片装配等工艺中的种种困难,于翌年第一季度试制成功并投产了间距3毫米、厚度1.5±0.13毫米的CY301—72SD型绕接插座。1977年,该厂又试制成功并投产了间距2.54毫米、厚度1.5±0.13毫米的CY254—86SD型绕接插座。同年,市南区属无线电元件一厂(青岛电子元件七厂前身)接产青岛接插件厂的接插件产品,开始生产KZX型波段开关。至此,青岛生产接插件的厂家增至2个。1980年,黄岛无线电元件厂(后改称青岛电子元件六厂)开始生产TX型同心插头座及STZ型、DYT型电源插头座等接插件产品。当年生产68.5万只。是年,青岛接插件生产厂家发展到3个。

  bd体育

  从1965年研制生产接插件开始,至1986年,青岛市累计生产插座2330万只、波段开关806.5万只,形成了多品种、多规格的接插件生产能力,产品行销全国17个省市的70个厂家。

  年,由于生产厂家迅速发展,加上录音机生产的兴起,拾音器生产开始受到影响,当年生产31.4万套。之后逐年下降,1981年生产22.8万套,1982年只生产音臂(没有唱头)8.3万支。1983年,青岛晶体元件厂开始研制生产JYT—S—1型立体声拾音器,当年生产2万套之后没有继续生产。

  至1986年,历年累计生产两种型号拾音器144.9万套(包型音臂8.3万支)。

全国统一热线

400-123-465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传真:+86-123-4567
+邮箱:admin@luyaoschool.com

友情链接

微信平台

关注bd体育

手机官网

手机官网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